大城县位于华北平原东部,河北省中部偏东,廊坊市南端,东近渤海湾,北依京津,处于环渤海经济圈中部位置。东与天津市静海县、河北省青县相邻,南与河间市交界,西与任丘市毗连,北与文安县接壤。大城县路网纵横,交通便捷。大城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大城地处京畿要地,资源丰饶。大城民营经济发达,产业鲜明。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绝热节能材料、红木家具、有色金属加工和新能源车产业,特别是绝热节能材料和红木家具产业全国知名。是全国最大的绝热节能材料生产销售基地,具有产品定价和标准制定的话语权,享有“国家火炬绝热节能材料特色产业基地”等称号。享有“中国京作古典家具之乡”“京作地域标志商标”“中国·廊坊扇子文化产业基地”等美誉。
历史沿革
大城为历史古城,地域开发和城邑建设较早。
齐威王二年(公元前355年)为齐国北部边城,有城邑名徐州。徐州之意为此地地域广袤平坦,其气宽舒,秉性安徐。
燕王喜六年(公元前249年)燕攻取齐国聊城,徐州归燕,依然取地域广袤、宽舒安徐之意更名平舒。
赵孝成王十九年(公元前247年)赵与燕易土,平舒归赵(《史记·赵世家》)。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将全国分为36郡,本域属钜鹿郡武垣县辖地。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分钜鹿、济北、勃海为郡,置东平舒县(《水经注》云:因代郡有平舒故加“东”字),属幽州勃海郡。
东汉永元二年(公元90年)东平舒县改属冀州河间国。
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于东平舒置章武郡,辖东平舒,仍属冀州。
晋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冀州章武郡改封章武国,领东平舒(今大城)、文安(今文安东北)、章武(今黄骅西南)、束州(今河间东)四县,户一万三千(《河北古代历史编年》)。
前燕建熙元年(公元360年)改国为郡,东平舒仍为郡治。辖领东平舒、文安、束州、章武、西章武五县,户三万八千七百五十四。
北魏道武帝登国二年(公元387年)县名去掉“东”字,改称平舒县,仍为章武郡治,更隶瀛州。
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废章武郡,西章武县划归平舒县,平舒县直隶瀛州。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罢州改郡,平舒县改属河间郡。大业末年,曾析平舒、文安县连壤之地置丰利县(今文安县)。
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罢河间郡,复置瀛州,平舒县改属瀛州。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景州,平舒县改属景州。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景州,平舒县仍属河北道瀛州。
五代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年11月)平舒县沦入契丹。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5月)收复,并改名大城县。更隶霸州(据《太平寰宇记》载:平舒县周显德六年割隶霸州,改名大城县)。其用意雄、霸两州同,旨在取威烈之义,以彰武功,显示城防坚固(见《河北省县名考源》)。(另据清光绪二十三年《大城县志》,《顺天府志》载:五代唐改曰大城县。《通志》载“周显德六年收复改曰大城。”《方舆记要云:“五代唐改为大城县”。《通鉴》:“周置霸州,以莫州之文安,瀛州之大城来属,是已名大城,非周改也,《通志》误)。准确更名大城的时间有待考查。
宋代,大城县属河北东路霸州,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曾析文安、大城二县之地置保定军(后为新镇县)。
金贞元二年(公元1154年)将河北东路部分地域划归中都路,大城县属中都路霸州。
元太祖十年(公元1215年)大城县属中都路大兴府霸州,世祖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大城属大都路霸州。
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大城县属北平府霸州。成祖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改属顺天府霸州。
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沿用明制,大城县属顺天府霸州。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直属顺天府。
中华民国时期,初属直隶省顺天府,民国3年(公元1914年)5月直属河北省。民国25年(公元1936年)划属第六督察区。民国26年(公元1937年)大城县改属河北省津海道。1938年4月,属晋察冀边区冀中区三专区领辖。1940年大城改属冀中区第九专区。1946年7月,大城县改属冀中第八专区。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大城县划属天津专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城县仍属河北省天津专区管辖。1958年12月20日,撤销大城县,其辖区分别并入任丘、静海两县(子牙河以西地区并入任丘县,后入文安县;子牙河以东地区并人静海县,后入青县),改由天津市所辖。1962年3月27日,国务院批准大城县恢复原建制,复属天津专区。1968年天津专区改为天津地区,仍辖大城。1969年天津地区由天津市迁至安次县廊坊镇,仍称天津地区。1973年12月2日,天津地区更名为廊坊地区,继辖大城县。1989年3月廊坊地区改称廊坊市,大城县属之。
行政区划
1949年12月23日,大城县进行了建国后首次全县行政区划调整,全县362个行政村(附属自然村52个)划分为8个区。
1950年3月5日,撤销第四区(张演马),原第八区(留各庄)改为第四区,全县共辖七个区。原第四区所辖44村(附属自然村4),分别划入第一、四(留各庄)、五、七区。其他区属村庄亦略有调整。全县仍辖行政村362。
1950年7月,再次调整县内行政区划,撤销第六、七区,全县划分为五个区。
1953年2月15日,全县区划调整为6个区,仍辖行政村362个。
1953年5月,区下设乡,全县六个区,67乡。仍辖行政村362个。
1956年5月15日,青县第五区之郭交河乡所辖8个行政村划归大城县,计有:杨家口缴交河马交河张交河郭交河小交河广福楼小李庄。
同时,大城县第五区之白塔务乡所辖3个行政村、2个自然村划归青县,计有:大功白塔务(王庄伙)东邢庙(西邢庙)。还有13个自然村建政,变为行政村,至此,全县共辖6个区,67个乡,380个行政村。
1957年7月,撤区并乡,撤销原6个行政区机构,将原67乡合并为17乡,仍辖380个行政村。
1958年9月11日,始建人民公社,取消乡建制,实行“政、社合一”。全县建立了5个人民公社,下设39个管理区、380个生产大队(亦即行政村)。
1958年10月25日,大城与任丘、文安三县合并,称为任丘县。原大城县以子牙河为界,河东村庄全部划归静海县,河西村庄划归任丘。
1961年5月,任丘与文安分县,大城子牙河西村庄划属文安。1962年3月,恢复大城县建制。
1962年4月5日,原属大城县之子牙河东村庄郭交河、张交河、马交河、缴交河、杨家口5村,由青县划归大城县。是时全县下辖377个大队。
1984年5月10日,改人民公社为乡、镇,改生产大队为村民委员会,全县19个公社改建为5镇、14乡、394村。
1985年12月30日,王文乡改建为镇。至此,全县下辖6镇、13乡、394村。
1988年1月,城关镇改称平舒镇。
1989年全县总面积903.7平方公里。辖平舒、大尚屯、王文、南赵扶、里坦、留各庄、旺村、权村8个镇,大阜村、大童子、阜草、大流漂、郑家村、北魏、位敢、王香屯、大广安、威屯、刘固献11个乡。下辖394个村民委员会,9个居民委员会,401个自然村。
1993年7月,旺村乡改镇。权村乡撤乡设镇。
2009年12月,广安乡改为广安镇。
2018年12月,北魏乡撤乡设镇。臧屯乡撤乡设镇。
2022年10月,大城县下辖10镇、1开发区:平舒镇、旺村镇、大尚屯镇、南赵扶镇、留各庄镇、权村镇、里坦镇、广安镇、北魏镇、臧屯镇、河北大城经济开发区,394个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