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常识 >

黄权是蜀汉最大的叛将,他的儿子为蜀汉壮烈殉国?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7-08 10:46:19    

三国人物中,黄权的经历可能是最“反常”的一个。

黄权先事刘璋,后降刘备,再投曹丕,前后事三主。

都说忠臣不事二主。前后投三主的,算是名副其实的“三姓家奴”了。

可是,无论当时还是后世,除了小说家罗贯中,再没有人责其不忠,反而大多对其抱以同情。

身为刘备最重用的谋臣,黄权在败军之际麻溜投了曹丕,依三国普遍推行的“败军法”,家族本应受牵连。

然而,刘备不但不责其不忠,反而认为是自己对不起黄权,宽宥了黄权的家人,待之如初。

父亲在敌国做了大官,儿子即便不受牵连,也很难有政治前途。

然而,黄权的儿子黄崇,却依然得以成为协助处理政务的尚书郎,并最后与诸葛亮之子,张飞之孙等“官二代”、“官三代”一起,以极为壮烈的方式为蜀汉战斗到最后一刻。

连续“反常”,究竟为何?

无奈的“投降”

先后事三主,却仍不失忠义,是因为没有愧对任何一位主公。

黄权事刘璋时,对刘璋是极为忠诚的。


他坚决反对请刘备入川,由于言辞激烈,最后被刘璋外放到了广汉,眼不见为净。

刘备攻益州时,各县望风而向,唯黄权坚守不降。

直到刘璋投降,黄权才归顺刘备。

对刘璋,黄权是尽了本分,无愧忠义。

跟随刘备后,黄权很快凭其才智脱颖而出。

刘备军击破三巴地区的胡王,发动汉中之战,斩杀夏侯渊,逼退曹操取汉中,“皆权本谋”。

顺便说一句,这里的“皆权本谋”,反映了黄权的不足之处。

既然是“皆权本谋”,为什么人们都只认为是法正的主意呢?

当然是因为黄权能出谋划策,却不够说服力,需要法孝直将道理讲清楚,说服刘备及众将了。

因此,黄权的悲剧,又是与法正的去世相关的。

法正去世后,黄权再说不动刘备了。


夷陵之战时,黄权建议:顺流而下,易进难退,一旦进攻不能推进,就要进退两难了。不如让我先率军为前部,看看能不能找到机会,找到了突破口,陛下再跟进!

刘备的做法和刘璋几乎一模一样,不但不采纳黄权的建议,还让其离开本营,率军到江北监视北方的魏军动向。

其实,自魏军取东三郡后,确实有可能直接威胁秭归(刘备进行夷陵之战的前进基地),不过,抗拒魏军,在江北不可能,必须依靠长江天险,江北驻军最多起到“放风”的作用,完全不必派出黄权这样的谋主去干。刘备派黄权去干这样的事情,本质上与当初刘璋让黄权为广汉长一样,有“眼不见为净”的意思。

结果,夷陵之战,刘备惨败。秭归很快就丢失了,刘备军西退,吴军沿长江追击,黄权返蜀之路断绝。

无奈之下,黄权只得率军投降了魏军。

当时,长江以为吴军控制,黄权要背击孙吴,连渡江都成问题,连延缓吴军追击的作用都起不到。而要以孤军向北主动进攻曹魏,对曹魏造不成任何形势的威胁,是纯粹的自杀行为。

黄权不降,无论攻谁,都是断送将士的姓名,且丝毫威胁不了吴魏,毫无意义。


这种情况下,黄权降魏,保全将士性命,算是情有可原了。

因此,后世对黄权投魏,多认为“非其罪也”。

如此,尽管黄权先后事三主,但并无不忠不义之名。

先主的处置

黄权毕竟是投了魏。

依三国时期普遍流行的败军法,降将的家属是要被牵连的。

因此,已经有人要捉拿黄权家属。

刘备表态:孤负皇权,权不负孤!


这句话的本质是:黄权降魏,是我的错误造成的!

如此,黄权的家人没有受到牵连,并维系了此前的待遇。

刘备的处置是高明的。

1、刘备御下之诚。

以理而论,确实是刘备辜负了黄权。是你刘备丢下人家自己跑了,才使黄权无路可走,被迫降曹。

不过,理是理,事是事。

黄权也确实没有为国尽忠,确实也是投降了魏国。

在大多数时候,面对这种情况时,领导都是不愿承担责任的,都是要把锅甩给下属,尤其是已经“离职”的下属的。

所以···大多数人,都不是刘备。

黄权也相信:刘备不是这样的人!

投魏后,曾有蜀国投降过来的人造谣:黄权的家人都被刘备抓起来了!

黄权根本不信:不可能,刘备、诸葛亮与我以诚相待,他必然相信我的本心,我也相信他不会苛责我家人!

能让下属如此深信自己,正是刘备成功之道!


创业一生,玄德屡败屡战,队伍都次被打光,团队多次失散,但他始终能得到打不垮拖不烂的核心班底支持,或许正是因为这种以诚相待带来的人格魅力吧!

2、稳定团队。

对一个人进行处分,处分的虽是一个人,但影响的却是一群人!

曹丕、刘备,都深知此道。

投魏的蜀臣,黄权、孟达,都得到了曹丕的格外赏赐、表彰。

这当然不完全是孟达、黄权本人有才能,更是做给别人看的。

“千金买马骨”,蜀汉群臣看好了,投我大魏,荣华富贵!

此时,刘备有两种处理方法:(1)、用重典!看好了,投魏的下场很惨!(2)、继续以诚信、宽厚对待团队,以安其心。

蜀国本就是小国、弱国,夷陵之败后就更是进入“危急存亡之秋”了,且下面的益州本地派一直就没有完全心服。

这种情况下,推行重典,人心必然离他而去!


只有继续以宽厚待臣,尤其拉拢益州本地派,才能使群臣安心,继续凝聚起来维护蜀汉。

失去黄权,是刘备之失;但没有使失黄权的事态继续恶化,则是刘备之明了!

同样的悲剧,不同的结局

刘备集团宽宥黄权家人,可不是虚情假意!

黄权投魏后,得到特别地位,他官至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也是曹魏政权下第一个开府治事者,地位、名望都极高。

240年,黄权去世后,黄权在魏的儿子继承了其爵位。

虽然不确定黄权在魏国后人与在蜀后人的关系,但至少是宗族兄弟,在以宗族为纽带的汉末三国时期,关系也是很密切了。


这种情况下,黄权在蜀的儿子黄崇仍得以做官,官至尚书郎。

尚书郎,是在尚书台工作,是在处理政治事务的核心部门,实权岗位!

由此可见,蜀汉对黄权家人的待之如初,绝不仅仅是经济待遇上的,甚至在政治信任上依然是待之如初!

因此,黄崇与诸葛瞻、李球、张遵等“官二代”一样,都是决心为蜀汉战斗到最后的。

遗憾的是,与其父黄权一样,黄崇的建议没有得到采纳。

邓艾偷渡阴平时,黄崇随诸葛瞻一起阻击。黄崇主张:应抓紧时间抢占险要之地!先立于不败之地,然后饥肠辘辘的邓艾可破!

然而,诸葛瞻却犹豫不决,黄崇急得都哭了起来!

后来,邓艾进入平原后,诸葛瞻军只得退守绵竹,并出关决战。

战前,黄崇慷慨激昂,“期于必死”,表示要奋战至死!


最终,黄崇战死于绵竹!为国捐躯!

比之乃父,黄崇同样富有谋略,甚至同样因为谋略没有被采纳而陷入绝地。

不同的是:黄权在绝地之下选择了寻找生路,黄崇则义无反顾地奋战到最后!

黄权出于群雄割据之时。那时,良禽择木而栖,做下属的,只要尽心尽力为主公做事,就不必有愧了。

然而,黄崇则成长于蜀汉之中。

蜀汉朝廷不责其父亲之叛,诚心诚意待之,黄崇当然要肝脑涂地,以生命拉捍卫蜀汉了。

黄崇最终以身殉国,既是黄崇自己忠勇的表现,也是蜀汉政权以诚御下的结果。

刘备的宽厚,给刘禅留下了一位智谋不亚于黄权,忠诚过于黄权的青年才俊,只可惜···刘禅并没有把握住!

仅仅据一州之地,反复北伐,不断折腾,尤能屹立如此之久,与刘备、诸葛亮等人开创的这个相对团结的氛围不无关系的。


黄权先后事三主,但因每次都为主公尽心尽力,因此,最终屡易其主而不被人指摘。

刘备一生多有败仗,夷陵之战更是丢人到家。然而,如同对待黄权一样,刘备始终以诚待人,以宽厚待人,因此,尽管屡战屡败,但始终能凝聚人心,建立团结的核心团队。

黄崇在历史上的出场不多,唯一的出场还是一场惨败!但在短短的亮相中,表现出不亚于其父的谋略和胜过其父的忠勇。因此,黄崇也如流星一般,在蜀汉灭亡的最后一刻,划出短暂而闪耀的光芒!

以冰冷的结果论,黄权降而不背叛名,刘备不依法处分皇权家人,黄权之子为蜀汉战到最后,都有一些“反常”。

然而,历史之所以为历史,不仅仅是有其冰冷的结果、规律,更有着人性的温度!

黄权在尽忠职守后的无奈,刘备在深感痛心后的宽厚,黄崇在明知必死后的义无反顾,都使历史变得鲜活而生动!

蜀汉政权是三国中出叛将最少的政权,刘备在前半生的创业生涯中,只有过三个人背叛了他,分别是:糜芳、黄权、孟达。

糜芳是刘备最大金主和幕后投资人糜竺的弟弟,因为与关羽不和,在孙权偷袭荆州的战役中,投靠了东吴的吕蒙。

黄权是随刘备参加夷陵之战的镇北大将军,率军在长江以北防备曹操的势力突袭,因为后路被东吴军队所断,率领了一万蜀军投靠了曹魏。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

孟达是在关羽兵败被杀后,因为担心刘备责备自己不救关羽而处罚自己,并且在上庸三郡受到刘备养子刘封欺负,所以率领手下部曲四千多家投靠了曹魏。

在这三大背叛投敌事件中,看看刘备是如何处罚的?

对于糜芳投敌,刘备没有处罚任何人,当时糜芳的哥哥糜竺双手反绑主动向刘备请罪,但刘备没有任何处罚糜竺的意思,反而安慰糜竺,因为这事刘备分得很清楚,糜竺是刘备政政幕后的最大金主,为刘备政权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没有糜竺,刘备是不可能成功建立政权的,任何一个政权没有钱是无法独立的,刘备记得糜竺的功劳。

糜芳投敌刘备没有处罚糜竺

同时投降的是糜芳,并不是糜竺,他们虽然是亲兄弟,但是蜀汉政权没有连坐的法律,谁犯法谁受罚,糜芳犯罪与糜竺无关,所以刘备宽恕了糜竺。

对于孟达投敌,刘备没有丝毫反应,因为孟达投敌带走了所有家人与部曲,刘备就算是想处罚也处罚不了,另外,孟达是法正的好友兼同乡,刘备也没有为难法正的后人,只是感到惋惜。

对于黄权投降,刘备也没有追究任何责任,原本蜀汉官员想追究黄权投降敌人的责任,想按照法律关押黄权的家人,但是刘备制止,刘备认为黄权投敌的原因,不在于黄权,而在于自己,所以没有处罚黄权的家人,反而和以前一样善待黄权的家人

刘备没有处罚黄权家人的原因就是因为黄权投敌的原因,那么黄权投敌的原因是什么?

黄权

黄权是益州巴西郡阆中县人,也就是今天的四川省阆中县人,最早是刘璋的部下,刘璋投降之后,黄权才投靠刘备,成为刘备的手下,黄权历任偏将军、治中从事等官职。

夷陵之战中,黄权跟随刘备参战,黄权还向刘备建议由他先率领部队前去打探,因为进攻东吴用水军是易进难退的,刘备当时是蜀汉皇帝,不能把自己置身危险之中,所以黄权的建议应该是合理的,但是刘备没有听从。

刘备之后任命黄权为镇北大将军,率领一万人驻扎在长江以北,以防备曹魏军队趁虚而入,刘备本人及蜀军主力则在长江以南与陆逊对峙,由于刘备犯下一系列错误,导致在夷陵之战中大败,东吴陆逊率军包围了刘备,刘备拼命突围,狼狈逃回永安宫,几乎全军覆没,而驻扎在长江以北的黄权军反而没有遭到东吴军队的进攻,但是,由于东吴军队把刘备作为主要目标,一直追击刘备,打到了与永安宫隔江相望的秭归县,所以也在客观上切断了黄权逃回益州的归路。

夷陵之战

所以,黄权无路可走,他只有两个选择:一是投降东吴,二是投降曹魏,因为是与东吴发生战争,所以黄权顾忌到刘备的感情,没有投降东吴,而是选择投降了曹魏,从整个事件来看,黄权的投降的确不是他本人造成的,而是刘备的责任,所以刘备没有理由处罚黄权。

但是,有一件事,很容易被忽视,刘备不处罚黄权家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法不责众

要知道随黄权一起投降曹魏的蜀军可有一万多人,这一万多人都在益州是有家属和亲人的,如果刘备处罚黄权家人的话,是不是连这些人也要处罚呢?如果连这些士兵的家属也要处罚的话,那将是一个巨大的灾难,因为一万人士兵可能会牵连到四五万家属,蜀汉政权总共才有多少人?按照263年的数字只有94万人,占到蜀汉总人口的5.3%之多。

刘备兵败

刘备敢处理吗?不敢处理,这么多人一旦处理起来,轻则会引发蜀汉人口大量外流,重则会导致蜀汉灭亡,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真实会发生的事,刘备虽然兵败,虽然情绪低落,但不傻,他不会做这种危险的事,唯一的办法就是赦免黄权的家属,以及这一万士卒的家属,这也是刘备的无奈之举,同时刘备一直以仁义著称,糜芳都投敌了,导致荆州三郡丢失,关羽被杀,数万荆州军投敌,这么大的损失,刘备一点也没有处罚糜竺,又怎么会处罚黄权的家人呢?

所以,黄权投敌事件,在蜀汉被冷处理,不愿意提起,也不会处罚任何人,因为责任是刘备自己的,他也得自己承担这个后果。

黄权其实在蜀汉有一个儿子叫黄崇,在投靠魏国后又娶妻生子,所以黄权在魏国也有一个儿子,叫黄邕,黄崇在蜀汉的官职是尚书郎,也就是尚书的副手,在公元263年,邓艾率军偷渡阴平,攻取江油,兵临绵竹时,黄崇随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一起率军阻击邓艾大军,黄崇劝诸葛瞻抢占有利险要地形,不要跟魏军在平原交战,但是诸葛瞻犹犹豫豫,以至于错失了先机。

诸葛瞻父子与黄崇战死沙场

最终,诸葛瞻率军与邓艾在绵竹大战,诸葛瞻是先胜后败,然后战死沙场,包括诸葛瞻的儿子诸葛尚、黄崇等人都是战死沙场,蜀军在此战中,最后的军团全军覆没,然后就是邓艾开到成都城下,刘禅投降,蜀汉灭亡。

黄崇战死沙场的事,应该与黄权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履行了自己作为蜀臣的职责,尽职尽忠,但与刘备当年没有处罚黄权家人有关系,黄崇也不傻,知道刘备没有处罚自己是有原因的,也没有因为父亲的投降而影响到自己,黄崇仍然尽心为蜀汉服务,以至于最终以死报答。

黄崇的死,有点像魏军庞德的死一样,庞德也是因为魏军中部分将领的怀疑,因为庞德的大哥在蜀汉,他却在曹操效力,像一家人效忠于不同的政权其实在三国很普遍,但是仍然会受到有些人的不信任,所以庞德被关羽俘虏后,以死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黄崇同样是以死来证明,自己没有受到父亲投降的影响,仍然是忠于蜀汉的,所以黄崇也是个尽职尽责的蜀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