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杜育“焕如积雪”。南朝陶弘景“茗有饽”。到明代文征明“浅瓯吹雪试新茶”。这种饮用茶汤表面沫饽的饮茶习俗流传千年。而这种沫饽产生,离不开一种茶品:末茶。
末茶:是各种形状的干茶在外力作用下成为粉末状态的一种茶品。
末茶的生产最早见于陆羽《茶经》:“末之上者,其屑如米,末之下者,其屑如菱角。碧粉飘尘,非末也”。当时还是粗颗粒的。
生产的方法有人工粉碎和天然风化。
人工粉碎有:
捣臼:蔡襄《茶录》。
碾子:赵佶《大观茶论》。
石磨:刘松年《撵茶图》
等工具以及茶叶加工过程自然破碎。
天然粉碎,存放久了天然风化成末子。
加工末茶的原料有:
1.研膏茶、腊茶、腊面茶,炙茶刮去膏腊,敲碎加研磨成末。
2.榨膏茶大龙团,捣碎成末。
3.榨膏茶小风饼:研碎成末。
散茶,用石磨磨碎成末。
三种方法茶叶加工的末茶
,在显微镜下观察茶末细胞的形态是不一样的。
中国茶史中的茶叶生产饮用,经历了原叶饮用;茶叶粉碎研磨成细末饮用;再又回到恢复原叶饮用的过程。其原理是:茶叶与水接触的表面积越大,水浸出物析出的速度越快。当茶粉细度达到接触到水就能析出其内含物时,注汤击拂乳成花就成了自然。这个时期就在二宋时期,当时的茶粉磨得有多细,《芥子园画传》在“绢素”一节中说:“宋有院绢,匀净厚密;有独梭绢细密如纸”。现代绢筛目数为一百至三百目不等。
明代史学家邱濬对唐宋末茶生产历史作了一个言简意骇的陈述:“茶有末茶,叶茶……唐宋用茶,皆为细末,制为饼片,临用而碾之,唐卢仝诗所谓首阅月团,宋范仲淹诗所谓碾畔尘飞者是也,元志也有末茶之说,今世惟闽广间用末茶。而叶茶之用,遍于中国,而外夷亦然,世不复知有末茶也”。
宋代的末茶用于斗茶,这种方法是在当时科学实验条件下,是作为茶叶感官审评方法出现的,斗味斗香斗浮斗色。宋代斗茶斗到最后,是以一种视觉的公共认同为依据:
斗浮:蔡襄《茶录》“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
斗色:《大观茶论》:“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天时得于上,人力尽于下,茶必纯白”。
宋代人以“斗浮斗色倾夷华”的视觉认同,书写出“千年末茶”中最为绚丽“宋式点茶”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