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常识 >

什么是正当防卫?

228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2-27 17:21:19    

正当防卫属于一种法定概念,如果在日常纠纷、刑事犯罪中构成正当防卫,将免于相应的不利后果、处罚、刑罚。

一、法律如何规定正当防卫?

在法律中基本的判定逻辑是:某人存在某一行为需要承担法律责任,除非其存在特殊情形,正当防卫就是“特殊情形”中的一种,所以在法律体系中正当防卫属于非常特殊、重要的范畴。

正当防卫并不仅仅出现在《刑法》中,也出现的《民法典》中,即民事纠纷、刑事犯罪案件中都可以适用正当防卫来免于承担不利责任。现行的条件下,“正当防卫”在日常生活中普罗大众更为常用的语境是刑事犯罪语境。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一条:“因正当防卫造成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正当防卫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正当防卫人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刑法》第二十条:“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可以看出,在法律规定上,《刑法》就正当防卫所作出的解释也更为具体、详细,本文也将从刑法的角度更多的进行分析。

二、怎样才构成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有三项基础的构成要件,只有满足这三项基础条件才能构成正当防卫不承担刑事责任(“昆山龙哥反杀案”,当事人虽然实际导致对方死亡,最终因为被认定为正当防卫而不承担刑事责任)。在社会面多项案件带来的影响下,2020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印发《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

1. 针对正在实施的不法侵害进行防卫

不法侵害既包括侵犯生命、健康权利的行为,也包括侵犯人身自由、公私财产等权利的行为;既包括犯罪行为,也包括违法行为。比如正在进行的拉拽方向盘、殴打司机等妨害安全驾驶、危害公共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比如对方殴打自己的犯罪行为。

《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成年人对于未成年人实施的针对另一未成年人进行的不法侵害,可以劝阻、制止,劝阻、制止无效的,可以实行防卫。这一情况最常适用的就是校园暴力情形。

2. 防卫的目的是制止不法侵害

这一基础最常适用的就是互殴类型的案件,当事人的关键抉择、对情况的判断,都可能让案件在互殴还是正当防卫中界定不清:互殴中双方的行为目的都是伤害对方,正当防卫中一方的目的是让对方不要再伤害自己,相应的界限比较模糊。

3. 防卫要在必要限度内

防卫和侵害不能相差过远,小偷到被害人家中偷钱,结果被被害人一方砍死,这是很明确的防卫过当。针对这一点,刑法有特殊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同时《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就正当防卫作出了就以往相对宽松的处理,关于是否在必要限度内,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集体达成的认知是:要综合不法侵害的性质、手段、强度、危害程度和防卫的时机、手段、强度、损害后果等情节,考虑双方力量对比,立足防卫人防卫时所处情境,结合社会公众的一般认知作出判断,不应当苛求防卫人必须采取与不法侵害基本相当的反击方式和强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