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常识 >

公倍数是什么意思(数与代数之公倍数)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11 08:31:14    

一.概念描述

现代数学:公倍数是初等数论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指能被几个数同时整除的数。设a1,a2,…,an是n个整数(n≥2,n∈N+),如果m是这n个数的公共倍数,即ai l m(i=1,2,…,n),则m称为a1,a2,…,an的公倍数。一组正整数的公倍数有无穷多个。

小学数学:小学数学教材中没有明确给出公倍数的定义,重点是结合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公倍数的现实意义,并通过“分别列举出两个正整数的一部分倍数,再找出它们公有的倍数”的形式,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实例体会公倍数是指一组正整数公有的倍数。(小学阶段在正整数范围内研究,不包括0。)

二.概念解读

现代数学对于公倍数是以字母表达式的形式进行描述的。其定义所表达的意思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整数中,如果它们有相同的倍数,这些倍数就是它们的公倍数。

公倍数的上位概念是倍数。因为一个正整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所以一个正整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由此得知,一组正整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必然是无限个。

公倍数是学习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一组正整数的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例如12和15,它们的公倍数应既是12的倍数,又是15的倍数,即能同时被12、15整除。它们的公倍数有60、120、180……在这些公倍数中最小的60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公倍数与通分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异分母分数在进行大小比较或做加、减法时,需要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这就是通分。在通分过程中,可以用异分母分数分母的公倍数做公分母。

三.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经历公倍数概念的产生过程

2011版《课标》提出:“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因此,在学习公倍数时,为了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概念、体会其现实意义,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公倍数的产生过程。

例如骆奇老师在教学时,创设了动物尾巴重新接回的问题情境:小猴子的身体在正六边形上,尾巴在正四边形上,把正六边形固定不动,正四边形转动多少次猴子的尾巴才能重新接回?(如图1)学生通过猜想、验证、交流等活动,得出了:边数是6、4的图形尾巴重新接回需要转动的次数是12、24、36---接下来,学生们又研究了正八边形和正五边形中公鸡尾巴重新接回的问题(如图2),得到的结论是:边数是8、5的图形尾巴重新接回需要转动的次数是40、80、120 ---最后,学生们研究了正八边形和正四边形中小鱼尾巴重新接回的问题(如图3),得到的结论是:边数是8、4的图形尾巴重新接回需要转动的次数是:8、16、24……然后教师让学生观察这三组数据,思考尾巴重新接回的次数与什么有关。学生最终得出次数与两个图形边数的公共倍数有关。此时,公倍数的概念就自然产生。学生正是在这样的问题解决过程中,亲身经历了从具体问题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

(2)利用集合思想学习求两个数公倍数的方法

小学数学教材中学习求两个数的公倍数,通常采用集合图的方法研究。如找3和2的公倍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分别找出3和2的一部分倍数,填在两个独立的集合圈中,(如图4)。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6、12、18这些数是这两个数公有的倍数。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怎样表示可以让人一眼就能看出这两个数的公倍数呢?这时,学生们可能想到用韦恩图来表示(如图5),两个数的公倍数便以交集的形式呈现。需要注意的是, 一个数的倍数和一组数的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个,所以集合圈内都要加省略号。在这里,集合图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了公倍数的含义,同时学生也获得了找两个数公倍数的方法。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建立了公倍数的表象,感受到了公倍数的本质属性。2011版《课标》在课程内容第二学段对“数与代数”的要求中指出,要“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因此,教师在让学生找两个数公倍数时,一定要把握数的大小不能超过10的教学要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