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历史知识 >

神秘的民国权贵"官窑"寻踪:从袁世凯的"洪宪瓷"到"蒋瓷"

987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5-29 14:19:21    

一、引言

瓷器,是日常生活的必备品,同时也可作为陈设、赏玩器,寄托主人的审美品味与格调。我国自唐朝以来,历代皇室、官府都极为重视瓷器生产,唐邢窑中的"盈"字款和"翰林"款白瓷,分别入皇室私库及翰林院,可看做是最早的瓷器御供雏形。后又有江浙越窑,烧秘色瓷进贡李唐皇室。至宋徽宗,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官府营建瓷窑,是为"官窑"。元代,"枢府"、"太禧"、"东卫"款瓷器,均为官府定制。到了明永乐时期,则第一次出现了"年号款"官窑瓷。从此明清两代,一直在景德镇御设官窑,派专人督烧,是为"督窑官"。

故宫藏"永乐年款"青花压手杯

1912年,清朝覆灭,景德镇的"官窑"体系随之崩塌。但因摆脱了封建皇权的桎梏,加之民国收藏之风盛行,所以景德镇的制瓷业依然有所发展,不仅诞生了像"珠山八友"这样的制瓷名家,同时整个体系更加商业化。其中,民国权贵们的定制瓷器,因不计工本,具有极高的艺术性,被后人称之为"现代官窑”、"民国御瓷",成为民国瓷器的代表作。

民国时期权贵定制瓷器,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即北洋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

二、北洋"官窑"

提到北洋"官窑",就不得不提一个人,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督窑官的郭葆昌。

郭葆昌,字世五,号觯斋,保定府定兴县人。少时在北京琉璃厂古玩店做学徒,为人机敏好学,逐渐成长为业内名家。后入袁世凯府中当差,官至袁府总管。1912年,袁世凯当选大总统后,郭葆昌提议在景德镇烧瓷以供内府之用,这就是北洋时期第一批"官窑"的由来。

郭葆昌乃是瓷器大行家,他从故宫文华殿选取了多件雍乾时期粉彩、珐琅彩为样,在景德镇湖北会馆设立绘瓷中心,高薪聘请制瓷名家鄢儒珍负责烧窑。据说袁世凯当时特批140万大洋,可谓不计工本,再加上有郭葆昌这样的行家主持,使得这批瓷器胎质白薄、器型秀美、纹饰细腻,摹古而创新,胎、釉、画均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其精工细彩更胜前朝。

苏州博物馆藏"居仁堂"款粉彩梅鹊花碗

因袁世凯的办公地点定在中海南居仁堂(原海晏堂),所以这批瓷器大多署"居仁堂"款。郭葆昌还假公济私,以自己的"觯斋"号为款,定制了一批私人瓷器,多为花卉人物纹,填色淡雅,颇具文人意趣。

1915年,袁世凯称帝已是紧锣密鼓,郭葆昌又奉命烧制"洪宪瓷",以备开国盛典之用。《景德镇文史资料》中有一段当时窑工的回忆记载:

民国四年,浮梁知事陈安下令禁戏。因袁世凯要当皇帝,下达的洪宪制瓷任务紧迫,长时间的看戏免不了耽误生产。

但郭葆昌一直不承认烧造"洪宪年制"款瓷器一事,声称1915年秋就已离开景德镇。后经证实,市面上流传的各种"洪宪"款瓷器,均为景德镇窑工用郭葆昌所剩余料,仿作而成。所以"居仁堂"款瓷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洪宪瓷",(详情可见我前几日发表袁世凯的"督窑官",北京城的收藏巨擘,民国奇人郭葆昌的一文)

袁世凯的皇帝梦只做了83天,便一命呜呼。但他的后继者,徐世昌和曹锟,也都有过定制瓷器的举动。徐世昌文人出身,传统文化功底深厚,尤喜雍正单色釉,他的定制瓷为"静远堂"款。曹锟的定制瓷为"延庆楼"款,造型夸张,富丽堂皇,古玩界称之为"总统瓷"。

徐世昌的"静远堂"款青花粉彩福寿梅瓶

另外,1925年,汪精卫于广州上任国民政府主席时,曾定制过"双照楼制"款瓷器。1934年,末代皇帝傅仪在伪满洲国"登基"后,也曾定制过"开国纪念瓷"。此二者因定制数量少,传世极为罕见,几乎不为人所知。

汪精卫的"双照楼款"粉青釉剔刻爱莲图象耳尊

可见北洋时期,以袁世凯、徐世昌、曹锟为代表的军阀权贵,往往一掷千金定制专用瓷器,多为自用或作为礼品,以彰显自身的位高权重,同时融入自身审美意趣,成就了民国时期的第一批"官窑"器。而精于瓷器之道的专家学者,亦会直接设计、烧造自用瓷器。如前文提到的郭葆昌"觯斋"款瓷器。清末叶赫那拉后裔、民国知名瓷器专家叶麟趾,也曾在自家院内起窑烧瓷,款识"汲古堂"。

郭葆昌"觯斋"款喜上眉梢粉彩碗盘

三、林森的国宴定制瓷

1934年10月10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于南京国民政府宴会厅,举行一年一度的"双十节"庆宴。席间,一位外国使节询问林森:"中国瓷器称雄世界,为何政府的官方宴会,用的却都是欧洲产的瓷器餐具呢?"一向爱好瓷器收藏的林森一听,顿时心神大震,哑口无言。

1935年,林森(左三)在国民政府接见外宾

第二日,林森专程赶往典礼局,发现其库存真的全部都是欧洲瓷器,不由得勃然大怒,立即派人赶赴景德镇采购国宴用瓷。不想督办者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带回的样品,根本入不了林森这样的收藏名家的法眼。无奈之下,林森辗转联系到了江西德成瓷号老板吴先志,花重金请其代为设计。

吴先志乃是民国时期著名的瓷器实业家,曾负责美国几个大公司的瓷器采购定制,后成立德成瓷号,经营日用瓷及高档艺术瓷。他为国民政府的宴会瓷设计了四套餐具,分别为金地万花、描金万花和两套黄地万寿无疆,全部为"粉彩"瓷器,落"国民政府"篆字款。林森看了大喜,立即命典礼局定制数套。可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民政府随后迁往重庆,这几套代表了民国最高水平的定制瓷也在兵荒马乱中不知所踪。

南京市博物馆馆藏"国民政府"篆文底款万花瓷餐具套件

四、神秘的"蒋瓷"

社会上历来对"蒋瓷"所知甚少,一是研究文献不多,二是存世极少,只在南京博物院、庐山博物馆、台北故宫有寥寥数件所藏;三是民间文玩市场也不见流转,甚至无人造假仿冒。这其中或多或少受到蒋的臧否所累。

蒋与瓷器的结缘,最早可追述到20世纪20年代。其时蒋在江西设立行营,特寻梁兑石的丽泽轩瓷庄,为其父母定制瓷板肖像。结果蒋对样品并不满意,二次重做后方才认可,还赏了画师20块银元。此事在当时业内流传甚广。

1946年,蒋为纪念抗战胜利,特别召见圣忠学校(江西省陶瓷专科学校)校长汪璠,询问如何制作出符合国礼的瓷器,汪璠回道:"只要不计工本,不计时间,就可以登峰造极。”蒋随即命汪璠主持国礼"胜利瓷"烧造,要求:

"应参摹宋清时代名瓷作风,以庄严华丽能象征中国悠久文化,表现胜利纪念为原则。器型和画面要体现中国的传统风格,又要为英国人所能接受,制作要达到御窑的水平。制造方式宜采:分制瓷胎,集中彩绘为法。"

于景德镇陶院举行的汪璠铜像落成仪式

此次"胜利瓷"烧造规模甚大,当时的江西省政府、江西省建设厅、浮梁县政府与景德镇瓷商、窑厂等,官商合作,瓷业名家汤有光、张浩、刘雨岑、彭友贤均有参与。最终确定"胜利瓷"分为两类,外交国礼有:"挂盘、咖啡用具、和平之神、浮雕委座小像、花瓶",国内事务则为"万寿无疆饭碗",底款依蒋特别批示,用"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中正"字样。拟烧制花瓶40件,挂盘60件,餐具6套(每套140件),桃碗400件,总体预算8140万元。

下图为北京艺术博物馆所藏"铁骨泥地堆贴金饰开光粉彩开光如意耳瓶",即当年的"胜利瓷"之一,单个造价550万元,代表了其时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无愧"国礼"之美誉。

铁骨泥地堆贴金饰开光粉彩开光如意耳瓶

1947年,汪璠的江西陶校承接了第二次国礼瓷烧造。其中比较重要的是赠送给美国国务卿马歇尔的西餐用具,以及送给英国伊丽莎白公主(即现在的英女王)的新婚贺瓷。宋美龄在给伊丽莎白的信中说:

"值此公主殿下即将于菲利普·蒙巴顿海军上尉结婚大吉大喜之际,中华民国总统及夫人,以及全体中国国民向您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并送上特别精心设计制作的全套中国瓷器餐具共175件,分三个大箱装运,作为公主殿下大婚的贺礼……"

伊丽莎白大婚贺瓷

据说这批瓷器图案为"龙凤呈祥"、"丹凤朝阳"、"百鸟朝凤"、"双龙戏珠"四种,采用黄金箍边,并点缀龙须凤眼等处,金光闪闪,富丽堂皇至极。伊丽莎白对此贺礼也颇多赞誉,她在回信中说:

"我非常喜欢它们的图案设计,此外,这些瓷器质量之高,恐怕只有中国才能生产出来。"

目前这套大婚贺礼瓷,仅存汤盘12个、合盘12个、甜点盘12个,保存在大英博物馆温莎宫周末餐具室内。

此外,在1946至1948年间,当时的江西省政府为巴结蒋,还曾定制过数套寿诞贺瓷,采用的都是蒋最爱的"百花不漏地"装饰,居中落朱红"蒋"字款。后蒋氏逃至台湾,这批瓷器大多在日常使用中损毁。

蒋氏寿诞贺瓷

正所谓"上行下效",在蒋的带领下,许多高官纷纷效仿,定制瓷在国民党高层蔚然成风。如俞济时曾请汪璠定制花瓶、挂盘等陈设瓷。陈立夫则独爱紫砂,在撤离大陆前夕,还不忘赴宜兴定制四把紫砂壶带到台湾。

五、民国"官窑"总结

从袁世凯到蒋氏,民国期间以权贵为主导的"官窑"瓷器生产一直未停。我们可以看出,最初的"洪宪瓷"还存有许多旧朝官窑的运作特点,到了蒋时期,则更多的引入了现代化的商业模式,政商分工合作更为密切。

民国时期的权贵们,集合权力、财力,以政治目的或个人目的介入瓷器生产环节。其中既以行政命令为主导,又有商业化的生产模式做基础。他们不计工本,调动业内顶尖资源,在满足国家诸多外事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了自身的审美意趣及社会身份的认同,最终成就了民国瓷业的巅峰之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