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历史知识 >

近体诗是哪个朝代 李白为什么写诗能够张口就来

1031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30 21:02:15    

李白为什么写诗张口就来?

诗其实分为两种,一种叫做古体诗,也叫做古风、古诗;一种叫做近体诗,也叫做格律诗、新诗。这两个概念在唐朝以前就已经完全划分开了。古体诗相对于近体诗而言,其限制非常少,近体诗非常讲究格律,而古体诗则不同,在创作中还可以随时穿插一点三言、五言的内容。

李白写诗之所以能够张口就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擅长于写古体诗,没有那么多格律,平仄的讲究。按照我们今天中小学课本,诗歌其实已经被分类为: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等。



格律诗

格律其实就是格式与音律。格式比较好理解一些,每句五个字或者七个字,两两相依,决不能出现三言、五言的内容,然后又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我上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讲格律诗的时候说:律诗只有颔联和颈联需要对仗,首尾两联则不需要。后来我才知道,原来他也是似懂非懂,格律诗首尾两联语意可以不对仗,但是平仄也就是格律必须形成严格的对仗关系。


音律的话现在的中国人理解起来就非常困难了,现在我们用的汉语拼音是四个声调,在古代的时候只有平仄两类,但是也有四声叫做:平、上、去、入。这四声对应的也就是中国格律中的平仄,除了平声之外都属于仄音。平仄的渊源可以追溯到骈文,骈文讲究的就是工整与对仗,到了南朝的齐和梁两朝,骈文对于文字的斟酌更是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这两个时期相对唐朝是近代,所以格律诗又称为近体诗。

近体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种音律之美,作者表达的内容充斥在抑扬顿挫之间,回味无穷。就好比今天的流行音乐,有的歌词只是朗诵就能够产生一种美感,而有的就需要考验歌唱者的功底和作曲人的水平了。

当代的格律

我们的汉语拼音也是基于这个基础上创立了四个声调,只是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的小朋友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在中国的标准说法应该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现在大致来说汉语拼音中的第一声、第二声算是平音;第三声、第四声相当于仄音;但是中国现在的汉语拼音将“入”声字纳进了四声系统中,第一声中和第二声中有很多“入”声字,如果严格按照格律要求,那么必须得学会区分“入”声,那不是简单的通过汉语拼音四声可以判断的。所以现代人要写格律诗非常困难,已经没有了那种语言环境和语言基础了。



李白和杜甫

这两个人被誉为是中国诗坛的两大巅峰,杜甫最擅长的就是写近体诗,他写诗总要做很多前期准备,甚至对于一个字都要修改好几遍,这就是近体诗的写法,如果诗人再是一个处女座,患有轻度强迫症,那么一首诗可以写上几个月,甚至几年。



杜甫的那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其实还有前句叫做“为人性僻耽佳句”,连在一起说的意思就是:杜甫天生性格怪癖,非常喜欢和沉迷好的诗文句子,如果这辈子创作的诗文不能千古不朽,就算死了也不甘心。

“语不惊人死不休”其实说的是杜甫的创作态度,一个有严重强迫症患者的近体诗创作态度,千万不要理解成他喜欢说大话了,从这句话中也可以反应出近体诗的创作是何等艰难和严格。



这样严格的要求对于李白这样自由散漫的人来说,明显是不合适的,他属于那种即兴创作的人才,动不动张口就来,他写的诗古体诗。古体诗以意境为主,格律反而不重要了。

李白年轻的时候,也专门学过近体诗,可是这种体裁他实在是受不了,所以在“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以后也就更专注古体诗了,那叫做得心应手,张口就来。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没有采用一贯的“强迫症”近体诗写法,而用古体诗来传达他对李白才华横溢、放荡不羁的赞美,也是杜甫对李白的最高致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