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历史知识 >

河北武安磁山遗址,探寻中华文化之源

552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5-28 11:10:10    

说起邯郸武安

就不得不提

令武安人引以为豪的磁山文化

武安先民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农耕文明

充分展示了武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一起穿越时空

感受磁山文化的魅力

探索中华文明源

磁山文化

中国华北地区早期新石器文化。因在河北武安县磁山发现而命名。河北武安磁山文化大约出现在公元前5400—前5100年,它与裴李岗文化一样是华北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重要文化。主要分布在冀南、豫北等地。以原始农业为主,以石镰、石铲、石刀、石斧与柳叶形石磨盘为生产工具,石磨盘附有三足或四足,造型独特。制陶业较原始,处于手制阶段;椭圆口盂、靴形支座、三足钵与深腹罐等为典型陶器。陶器表面多饰绳纹、篦纹及划纹等。住房圆形或椭圆形的,都是半地穴式建筑。储藏东西的窖穴发现较多。该文化与裴李岗文化关系密切,有人把两者连称为“裴李岗·磁山文化”。其发现,填补了中国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缺环。

磁山文化遗址

遗址保护标志碑

磁山文化遗址位于河北省南部武安市磁山村东约1公里处的南洺河北岸台地上,东北依鼓山,距武安城17公里,是中国最初发现的一种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磁山遗址所处台地略呈半岛形式,东、南两侧为南洺河河道,遗址区位于台地西部,现遗址范围大体以周边断崖及东侧铁路为界,平面呈不规则形,地面较平坦,据1985年遗址区保存现状实测,东西最长约420米、南北最宽约400米,总面积约13万余平方米。

遗址距今约8000年,突破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考古的年代,因其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磁山遗址出土的家鸡骨骸是已知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家鸡骨骸,比原来认为的世界最早饲养家鸡的印度,要早3300多年。

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考古发掘

兴修水利开挖水渠

1972年冬,原磁山第二生产大队在开挖沟集时,于地表1米以下意外地发现了成组的石磨盘、石磨棒、石斧、石铲及陶盂、支脚、三足钵、小口壶等器物。1973年7、8月间,省、市文物部门先后两次对遗址进行调查,并采集了标本,将其列入重点文物保护项目。同年12月中上旬,原邯郸市文物保管所对遗址进行了为期十天的调查性试掘,发现窖穴2座,出土文物30余件。1976年11月,磁山遗址大规模科学发掘工作正式开始。


石器组图

1976年至1998年20余年间,河北省、邯郸地市及武安县(市)等文物考古部门前后连续或时断时续对磁山遗址经过了11个年度、时间不等的考古发掘,按照发掘目的及时间阶段划分,可以归为三次:

第一次发掘:包括1976~1978年三个年度,共计发掘111个探方(沟),计2579平方米,发现磁山文化房址2座、灰坑474个,其中长方形窖穴360个,内储存有粮食的88个,陶石器组合物45组,探沟3条,出土陶器、石器、骨角器近2000件。通过发掘和资料整理,认为磁山遗址的新石器文化遗存,是目前我国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一个新的文化类型,暂定名为磁山文化。磁山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堆积分为两层,即第一文化层和第二文化层,应是一个文化的两个发展阶段。遗址的年代,据碳十四测定H145为距今7355± 100年、H48为距今7235±105年(半衰期以5730年计算),表明磁山文化早于仰韶文化,对研究和探索我国新石器时代较早期的考古学文化,提供了新的重要考古学资料。

第二次发掘:包括1985~1988年四个年度,共计发掘探方(沟)116个,计2713平方米,发现磁山文化灰坑、窖穴359个、灰沟1条、组合物42组,先商、早商时期灰坑、窖穴54个、灰沟1条、陶窑3座,宋金时期墓葬1座,出土陶器、石器、骨角器等2300余件。数量众多的灰坑、粮食窖穴和密集的“组合物”遗迹群,为探索当时的农业发展水平和储粮方式,以及“组合物”遗迹的性质和当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增添了新的资料。

第三次发掘:包括1994~1995、1997~1998年四个年度,共计发掘探沟、探方87个,计1913.5平方米,发现磁山文化灰坑、窖穴244个、房址4座、疑似房址2座、组合物3组以及与磁山文化有别的新石器时代陶窑1座,并发现几处河卵石、石片、石块、残石器较集中的遗迹,出土陶器、石器、骨角器近千余件。发现了少量结构相对较明确的圆形半地穴式房屋基址和可能与石器加工相关的石片堆积等遗迹;进一步确定了当时的窖穴遗迹,因深浅不同,功能也有所区别,并不全部属于粮食窖穴;对各类遗存的分布状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房屋建筑相对较少,灰坑及窖穴较普遍,也较密集,“组合物”遗迹则呈现出由北向南、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少趋势;除磁山文化并存外,还存在有晚于磁山文化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陶窑),其文化面貌与过去当地所发现的仰韶时期的各类遗存明显有别,很可能是一种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组合物”文物灰坑

骨器


遗址特点

磁山遗址发现的房子为椭圆形和圆形两种。半地穴,深约 1.2米,长3米,宽2米。前有一坡道或台阶。房内堆积很多,芦苇压印的烧土地当是房子墙壁或屋顶的遗存。窖穴有长方形、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等几种,以长方形为最多。

有的窖穴底部有一块大砺石,周围散布很多石块、石片、残石器和石器成品,可能是当时石器加工场所。有的底部发现在石磨盘和石磨棒旁放一陶罐。粮食窖穴形状多长方形,深度在3~6米之间,底部有腐朽的粟灰堆积,厚度一般在0.5~2.5米之间。


出土文物

磁山遗址发现的遗物从质地上可分为陶器、石器和骨蚌器(包括角、牙制品)等三类;从用途上则可分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等几种,并以生产和生活用具居多。陶器类别包括盂、支脚、深腹罐、圈足罐、三足钵、圈足钵、钵、小口壶、碗、盘、盆、豆、杯、勺、漏斗形器、器盖、纺轮、弹丸、饰品等近20个品种,其中炊具直壁筒形盂和鸟头形支脚、饮食器三足钵、盛储器深腹罐、小口长颈壶为磁山文化典型器物,在陶器中所占比例也最大。石器类别包括磨盘、磨棒、石斧、石铲、石镰、石凿等,其中粮食加工工具鞋底状四足石磨盘、磨棒、生产工具舌状石铲、石斧为磁山文化典型器物,也是磁山文化石器的主要器类。

三足钵

侈口深腹罐

石铲

石锤石镰

通体打制石器

骨箭头

兽骨

鱼鳔

梭针

石磨盘石磨棒

磁山遗址发现数量众多的动物骨骼,种类有家鸡、家猪、家犬、东北鼢鼠、狗獾、蒙古兔、猕猴、野猪、花面狸、金钱豹、梅花鹿、马鹿、四不象、麅、短角牛、鳖类、鱼类、河蚌、豆雁、丽蚌等20余种,磁山的家鸡在中国驯化的年代可以早到公元前5400年以前,是“世界上已知记录最早者”,远超学界所谓家鸡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起源于印度的认识,对家禽、家畜驯养起源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家鸡的遗骸

家猪骨骸

蚌壳

磁山遗址的发掘,是当时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较重大发现之一,改变了过去所谓“彩色陶器”和灰、黑等“单色陶器”的文化面貌,它下接“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填补了中国新时期时代早期研究的空白,为研究和探索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将新石器时代所发现遗存的年代上溯至8000年左右,突破了仰韶文化不超过7000年的界限,从而拉开了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研究的序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