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常识 >

食色性也什么意思呢(到底是孟子说的,还是告子说的?)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06 08:31:26    

“食色性也”这句话我们都知道出自《孟子·告子(上)》,原文是这样的: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有人就说,这话不是孟子说的,是告子说的。那到底是孟子说的还是告子说的,至今好像也没有一个一致的说法。

我的观点,这话还应该就是孟子说的。因为《孟子》这书,就是孟子自己写的,他借告子之口而已。就像柏拉图写《大希匹阿斯篇》一样,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与希匹阿斯之口来阐明他的美学观点一样,孟子借告子之口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我们不会认为《大希匹阿斯篇》中苏格拉底说的话就真是苏格拉底说的话吧,也许这里面也有苏格拉底的意思,但更重要的是柏拉图自己的意思。

更何况,《孟子》一书不是实录,而是孟子用各种方法来陈述自己的观点。这各种方法当中,就包括虚构的方法,例如一些寓言,一些神话,都是为孟子的观点服务的。他与告子的这段对话又何尝不是虚构的呢?

只是,孟子用这句话来放到告子身上,由告子之口来说出,其实也是为了给自己设置一个辩论的对手。因为我们也知道,告子的观点与孟子不一样。而“食色性也”的观点恰好与告子的观点一致,放在告子身上,孟子才好一一地来进行反驳。

“食色性也”的话,意思是指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人的本性,这与人的善或恶都没有关系,体现了告子的“性无善恶”的观点。而孟子则是“性善论”的倡导者,他故意给自己树立一个批驳的靶子(也就是告子的“食色性也”的“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进而阐明自己的“性善”的观点。

孟子与告子的这场辩论,在中国历史上颇有影响。但现实的场景中是不是真有这样一场辩论,在当时的那个条件下,我觉得可能性不大。如果细说起来,这根本就是一笔糊涂账。为何如此说呢?看看各种版本的关于告子、孟子的生卒年就知道了。

查了百度,关于告子的,大多都说生卒年不详,但有一条是公认的,那就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只有一处说,告子大约生活在公元前450年左右(这个公元前450年左右,见网页
https://baike.so.com/doc/30513148-32312859.html,以免说我乱讲,立此为证)

再查孟子的,却有比较明确的记载,记为约前372~前289。当然也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这就有趣了。这两人相差100多年,就算告子还往后推,大概也难与孟子对话吧。所以这场辩论,其实就是孟子预设了观点和场景而虚构出来的,一如苏格拉底与希匹阿斯的对话,是柏拉图根据各自的观点而预设出来的一样。

话是出自告子之嘴,但却是孟子用笔写出来的。到底算告子讲的还是孟子讲的呢?而告子自己的书《告子》中,却又没有这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