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常识 >

长城全长多少公里和多少华里(了解长城——从居庸关、八达岭开始)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13 08:16:35    


“不到长城非好汉!”金秋游长城才不会有遗憾。

长城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凝结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是古代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长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我们熟悉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里,就出现过类似长城的建筑。

春秋战国时期,各邦国为了更好的防御外敌侵略,纷纷在国土边境筑起高墙,称为“边墙”或“边城”。史料中记载,这个时期最早修筑“边城”的是齐国和楚国。

历史上长城的修建有三个高峰期。

首先是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大将蒙恬,将秦国、赵国、燕国的边城衔接起来,形成了一条西起临洮,冬至辽东,全长7000多公里的长城。这也是我国第一条万里长城。

汉武帝期间,为了联合匈奴北边的大月氏国,共同抵抗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意外的打通了汉朝于西域间的商贸通道,这条通道被后人称为“丝绸之路”。为了更好的抵御匈奴,和保护新开通的“丝绸之路”,汉武帝加固了原秦长城,将长城西端延伸的今天新疆罗布泊,并且还修筑了一道外长城。汉武帝修筑的长城全长约1.2万公里,是历史上最长的长城。

长城最后一次修筑高峰期是在明代。朱元璋建立大明后,派大将军徐达北上修筑长城。在明朝统治的两百多年中,从来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建。大规模的修筑多达18次。

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鸭绿江,全长约8800公里。是修筑的最坚固,也是现今保护最好的长城。

长城被称为世界人类七大奇迹之一。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如今更是吸引着世界各地众多的游客。

在北京地区保存最好,最有名气的长城,要数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段。

北京的西面有西山,北面有军都山。两山在北京的西北方向交汇,形成一条由西北至东南走向,全长20余公里的山谷,称为“关沟”。

明朝永乐皇帝迁都到北京。关沟地区就成了守护京城重要的军事防御地。于是在关沟设立的四道关卡。最南端称为南口关,第二道为北关,第三道是居庸关,第四道就是八达岭。

居庸关位于北京昌平区,也是一座水关长城。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天下九塞,居庸其一”的说法。秦始皇时期又迁徙“庸徒”在此居住。汉代在此建关。唐代有了明确的居庸关名称。明朝这里更是加修城关,并形成城镇。

到了清朝,关沟一带已不再是军事要地。因为这一带山峦起伏,风光秀美,素有居庸72景的名号。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来此赏景抒情。

就连清朝的乾隆皇帝,对这里的风景都连连称赞,还亲笔题写了“居庸叠翠”四个大字,刻成石碑置于居庸关外。“居庸叠翠”也成为了新的燕京八景之一。

在居庸关内有一座用汉白玉砌筑的石台。远远望去,犹如修建在云端,所以人们给它取名叫“云台”,又称云台石阁。

云台始建于元代,最早是一座过街塔,云台是这座塔的基座。上面的塔属佛教喇嘛塔。因为经历了多次战争,佛塔被毁,只留下了基座保存至今。

虽然只是基座,但修建的美轮美奂。

台座呈长方形,通体用汉白玉砌成。顶部四周雕刻花纹图案,有汉白玉护栏围绕,有排水的螭首龙头 ,平台面积约300平方米。

云台下方开卷洞,卷洞内外布满佛教浮雕。卷洞门上部中间雕刻着金翅鸟王。两边雕刻着大鹏、龙子、童男、大象等图案。

卷洞内,两边四个角雕刻的是四大天王,两侧竖面用梵文、藏文、西夏文、巴斯巴蒙古文、维吾尔文和汉文,六种文字雕刻着《陀螺尼心经》和《造塔功德记》等刻文。

卷洞顶部为六边形。两侧斜面,雕刻着1060座大小佛像。顶部平面,雕刻着五朵曼陀罗花。

在居庸关的山谷中,有一条于公路平行的铁路。这就是我国第一条,由中国人自主研发设计,自行投资运营,自己建造的铁路——京张铁路。

1905年,铁路局总工程师詹天佑,率领着中国同胞,启动修建工程。还创造性的修建出“人”字形铁路。解决了因为山势陡峭,火车不能在陡坡转弯的难题。还发明了用两个车头,以前拉后顶的方式,解决了火车在狭窄的山谷不能掉头的问题。工程进行到八达岭一带,开凿了长达1091米的隧道,又是一项壮举。

1909年,京张铁路正式通车,全长200公里。提前两年完成任务,震惊了世界。

如今京张高铁也已投入运营。每到春天,火车经过山花烂漫的峡谷,犹如行进在仙境里一般。

1982年,有关部门将詹天佑夫妇的遗骨,迁至延庆区青龙桥新墓安葬。

延庆八达岭城关外的詹天佑纪念馆,有一尊詹天佑的等身塑像,树立在铁道旁,像一位老人默默的守护着自己的孩子。

沿着关沟向北,我们来到了八达岭长城。

因为这里四通八达,是西去张家口、怀来、大同,北往赤峰、蒙古,东到永宁、四海,南通昌平、北京的重要通道,故名“八达岭”。

八达岭城关建在关沟最险峻的山谷中,是北京城最后一道关城。长城修建在陡峭的山坡上,蜿蜒曲折,犹如一条巨龙盘踞在山间。

八达岭城关占地约5000平方米,南面城门提额为“居庸外镇”,意思是居庸关外又一重镇。北门提额为“北门锁钥”,意思指这里是北京最重要的一道大门。

“北门锁钥”的提额还有一个小故事,话说有一天,北宋官员寇准来到大名府北城门。北国来的史者看到寇准忙问:“寇大人怎么来这儿了?” 寇准回答:“朝中无事,唯北门锁钥。”后来人们把“北门锁钥”泛指北方的重镇。

八达岭城关外,陡峭的崖壁上刻有“天险”两字。城关往南有一块巨石,据说慈禧太后西逃的时候,曾站在这块巨石上眺望北京,被人们称为“望京石”。

明长城的主体结构,由关城、城墙、敌台、敌楼、烽火台等部分组成。

关城,又名城关。用于驻军,建在交通要地。大的城关犹如一座小城市。

城墙是长城的主体。平均高7.8米,底部宽6米,上部宽5米。城墙顶部平面可容五马并骑,或十人并行。地面有排水沟,排水口探出墙体,防止雨水侵蚀城墙。

城墙平面两侧砌墙。外侧墙高两米,叫做垛墙。凸出部分称垛口,凹下的部分为堞口。垛口处,上有望孔,下有射孔。用于观望和射杀城外的敌人。内测建矮墙,高0.7米,叫“女儿墙”,用于防止掉下城墙。

敌台是指平面于城墙一致,墙体向外突出的平台。平时用于士兵操练,作战时可以站在突出城墙是部分,由侧面射杀敌人。

敌楼是指高出城面一层或两层,突出墙体的建筑。顶部四周修建垛墙。平时用于瞭望侦查,敌楼内还可以存放军用物资,供士兵休息。

烽火台又叫烽燧、烽墩、烟墩,墩台等。用于传递军情,是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

烽火台建在显眼的高处,或山体拐角处,一般不予墙体相连。

如有军情,烽火台会燃起烽燧报警。古人把白天燃烟称为烽,夜晚点火称为燧。

明朝人规定:来犯敌军500人左右,燃一烟,放一炮;来犯敌人1000人,燃两烟,放两炮;来犯敌人5000人左右,燃三烟,放三炮;来犯敌人10000人左右,燃四烟,放四炮;万人以上,燃五烟,放五炮。

修筑长城在古代有四个重要作用。

首先,长城的存在,有力的隔绝了外敌侵扰。横挡在塞外于中原之间的长城,令外族侵略者望而生畏。使中华文明不受干扰,很好的延续至今。

第二,保护了丝绸之路。行走在路上的商队,沿着长城一直向西。遇到抢劫,能到最近的城关内获得保护和支援。使得这项伟大的凿空之举得到保护。

第三,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平年代,长城沿线的城关,成为了中原民族和塞外民族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城关内外形成城镇,各民族之间相互贸易,通婚,很好的促进了文化交流。

第四,促进了民族间的贸易往来。游牧民族缺少金属铁器,盛产马匹兽皮。而中原人民擅长制造金属铁器,缺少马匹肉食。双方在长城城关交易,并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使贸易来往逐渐繁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