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历史知识 >

活字印刷术发明于哪个朝代 ,经历了多长时期的发展过程呢?

596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1-30 16:13:05    


毕昇(?一约1051),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平民发明家,他在前人雕版印刷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实验和摸索,终于在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他的发明对于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不朽的贡献,已经得到全世界的公认;他的名字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马克思十分重视印刷术的发明,将其与火药和指南针并列,称为“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427页)。这是十分恰切的评价。我国是印刷术的故乡,在活字印刷术发明之前,印刷术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

毕昇

在我国有悠久传统的碑刻和印章,是印刷术的先驱。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把文字刻在石头上,使其长久保存,这就是碑刻。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就曾巡游各地,到处刻碑立石,宣扬自己的“功德”。东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朝廷接受蔡邕等人的建议,把儒家的五经(易、书、诗、礼、春秋)全部刻在石碑上,作为标准读本,供全国的士子校对抄写,这就是有名的《熹平石经》。起初人们只能对照石碑抄写,后来发现了拓印的办法。把湿纸贴在石碑上,轻轻捶拍,使纸紧贴着石碑的字划,然后再刷上墨,揭下来就成了一张黑纸白字的复制品。拓印比手抄快,又不会出错,显出了优越性。印刷术的另一个起源是印章。

毕昇故居

早在战国时代,我国就已出现了印章。那时还没有纸,人们把字写在竹简或木牍上,重要的书信文件用绳捆扎起来,绳结糊上一团泥,再盖上印章,这样别人就不能私自拆看了。早期的印章大都是用铜、银、金或玉石雕刻的,字数不多。到东晋时,道教徒为了散布符咒,就常用木料刻较大的印章,有一块四寸见方的枣木咒印,上面就刻了一百二十个字。到南北朝时,更出现了长一尺二寸,阔二寸五分的大木印,几乎相当于一张十六开大小的纸了。那时候,由于纸的普及,印章也已不再印在泥上,而和现在一样印在纸上了。

毕昇活字印刷术

把上述的大木印蘸上颜色,只要盖一下,就可得到一百多字的一页纸,这比手抄显然方便多了。我们的祖先从拓石和印章得到启发,首先发明了雕版印刷术。雕版通常选用适于雕刻的枣木或梨木,锯成一块块的木版,把誊清的底稿反贴在木版上,刻成凸起的阳文反字,然后涂上墨,铺上白纸,再在纸的背面用棕刷轻刷一遍,取下来就成了白底黑字的一页书。我国发明雕版印刷术的时间是在唐代,根据史书记载,早在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唐太宗曾下令刻印他的妻子长孙皇后的遗著《女则》这是有史可查的最早的印刷活动。当时,民间传奇式的人物唐三藏,即玄奘法师从“西天取经”归来,也大量印造佛象,普施四方。

毕昇发明泥活字

但是,这些印刷品都没能流传下来。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在敦煌石窟发现的佛教《金刚经》卷子,卷末注明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刻印。这部书刻镂精美,刀法纯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印本书,可惜它在旧中国流落到海外,至今仍保存在英国伦敦博物馆。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对于科学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雕版印刷术仍然存在着一些缺点。首先,印一页书就得雕一块木版,印一部书就得雕成百成千块版,有时要花费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一部书;第二,雕好的版只能印一部书,印过之后就没有用了;第三,雕版出了错误无法修改,只好另雕一块。譬如,宋代有人刻印《大藏经》,因为这部书有五千多卷,所以整整花了十二年的工夫才刻完,光雕版就有十三万块,这是多么艰巨的工程!

毕昇剧照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雕版印刷术的不足,经过不断的探索和改进,终于发明了更先进的活字印刷术。中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革命,完成这一伟大发明的是北宋时代的一位普通劳动者一“布衣”毕昇。他生活在雕版印刷兴盛的北宋中期,很可能本人就是一位印刷工匠。他经过多次试验,在庆历年间(1041—1048年)创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套印刷活字,开创了活字印刷的新纪元。毕昇的活字印刷过程大体上分为四步。第一是制活字,选用细胶泥作原料,制成很薄的小方柱,在一端刻上需要的阳文反字,一个字一个印,放到火里烧硬,就成了一个个坚硬的活字。

毕昇活字印刷术

第二是排版,先在一块铁板上均匀地铺一层松香、蜡和纸灰的混合物作为粘结剂,四周用铁框围好,然后按照稿本捡出所需要的活字,按次序排列在铁板上。排满一板之后,就用火在底部加热,使松香和蜡稍微熔化,再在上面用木板把活字压平,待铁板冷却以后,活字就牢固地附着在铁板上,成了一块平整的活字版。第三是印刷,这一步仍和雕版差不多,只要涂上墨,铺上纸,一刷就成了。第四是拆版,印过之后,再把铁板在火上烤,等松香和蜡熔化后,“以手拂之,其印自落”,可以很轻易地将活字取下来,。一点也不与松香等粘连。将它们按音韵分类,存入木格中,预备下次使用。


相关文章